8年后,李咏23岁女儿回国当演员,片场练到半夜获网友点赞_法图麦_观众_照片
我无意中翻到了沙发上的老综艺节目,突然手机屏幕跳出了法图麦牵手的照片。23岁的她穿着那件已经洗得发白的白T,笑起来嘴角的弧度和老照片里哈文几乎一致。可是评论区瞬间炸开了——有人敲键盘问“李咏要是还在,敢让女儿这么‘折腾’?”也有人唏嘘“八年过去,孩子终于敢回来闯了。”
八年的时光,足够让《非常61》里的金蛋声渐渐从小区广场舞的背景音消失,曾经守着电视等李咏说“恭喜你”的观众,如今只能看着他女儿的照片,眼眶湿润。那么,法图麦这一步,是不是如网友所说的“走了不归路”呢?
翻开尘封的杂志,2010年的那期封面,李咏身着西装,标志性的卷发和半截闪亮的手表袖口。采访时,他提到:“法图麦三岁时就抢着拿我话筒念天气预报,奶声奶气的,将来肯定比我能说。”谁能想到,那时在央视演播厅地毯上打滚的小姑娘,12年后竟然会站在国内影视公司签约台上,身后赫然是“李咏之女”的五个大字。
展开剩余81%李咏一生都在挑战人们的预期。当年从西北考上广播学院,考官看着他的小眼睛直摇头,他却坚持:“镜头里能装下观众就行,不用装下我这双眼睛。”凭借自己把新闻稿讲成街坊段子的本事,最终成功留下。后来在央视,别人都钻进了严肃的正剧,他却穿上亮片西装,在《非常61》里教观众“砸金蛋前得先转三圈,转晕了好运就来了”。在他最火的时候,签名照能在小卖部换两袋干脆面,但他总是和哈文说:“我就是陪观众解闷的,别太当回事。”
法图麦的童年,在央视后台的化妆间和飞往美国的航班上度过。哈文曾在纪录片里提到,李咏总把女儿的蜡笔画贴在导播台旁,节目空档时瞅两眼。有一次,法图麦抱着玩偶问:“爸爸你为什么总在电视里?”李咏蹲下来捏捏她的脸:“等你长到能看懂爸爸节目时,我就天天陪你搭积木。”然而,这个承诺最终没能实现——2017年,李咏突然消失,直到两年后哈文发布“永失我爱”,大家才明白,原来他是在和癌症抗争。
法图麦15岁时,站在美国医院走廊里,紧握着父亲最后写给她的便签:“去做你喜欢的事,别怕摔,爸爸在天上给你数步。”接下来的几年里,她消失了很久,直到她晒出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专业是艺术史。有人翻出她那些年的画,竟然有一幅是歪歪扭扭的电视台轮廓,门口站着一个戴卷发的小人,旁边写着“等爸爸回家”。
去年,她注销了美国的社交账号,转身在国内平台发布了一组复古旗袍写真。照片里的她站在老北京的胡同,冰糖葫芦摊冒着白气,评论区瞬间炸开了:“刚毕业就来捞钱?”“在美国待得好好的,回来蹭热度?”更讽刺的是:“你爸的资源够你躺赢了,还用努力?”但没人注意到,她工作室门口的白板上写着“晨功6点半,台词课晚8点”。有一次,我在剧组碰见她,看到她在角落练绕口令,手中的剧本画满了红圈,矿泉水瓶空了三瓶。旁边的老演员说:“这姑娘真倔,台词不过关就自己加练,昨天排练室待到半夜,我走的时候还听见她在背台词。”
星二代的路从来不平坦。有人借父母光环上红毯,结果被骂“没演技”;有人躲在国外求清净,却被说“忘本”。法图麦的不同之处在于,她父亲的光环下,还裹着观众们的情感——那些年守着电视机的家庭,把对李咏的怀念悄悄投射到了这个23岁的女孩身上。
哈文这些年常发一些生活琐事:法图麦做的提拉米苏歪歪扭扭,母女俩在厨房争夺打蛋器。她曾在直播时说:“她18岁以后就自己做决定了,咱们当年不也瞒着家里辞了铁饭碗?”这让我想起李咏当年辞职的风波。2013年,他突然宣布离开央视,外界说他“被排挤”,说他“想赚快钱”。直到后来才知道,原来他那时已察觉到病兆,但不想让观众看到他憔悴的模样。他在日记中写道:“做了一辈子台前,最后想给家人当回幕后。”
法图麦签约公司那天,她发了篇长文,最后一句是:“我爸说过,舞台不分大小,敢站上去的都是勇士。”底下有个评论让我很触动:“我们怀念李咏,不是希望他女儿活成他的样子,而是希望她像他当年一样,不管别人怎么说,先把自己想做的事做好。”
如今,法图麦会在片场给群演递暖宝宝,会把台词老师的批注做成手机壁纸,深夜时分,发张剧本照片写道:“今天又记住三页啦”。那些批评她“走不归路”的人,也许忘了——每个23岁的年轻人,不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吗?李咏当年敢在央视穿亮片西装,不正是想告诉大家:人生哪里有“该有的样子”?
不久后,法图麦的第一部戏就要开机了。不管口碑如何,至少这个在父亲去世后独立成长的女孩,敢站在自己选择的舞台上。就像当年《非常61》里,那个砸开金蛋的普通人,无论台下有多少目光,先给自己鼓掌再说。
你说,李咏如果看到这一幕,会不会也笑着说:“恭喜你啊,选了条自己喜欢的路”?
发布于:山东省
首页